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及減碳排放政策,為健全綠色經濟發展體系,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今(4)日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我國能源轉型與第三接收站開發計畫」專家座談會,邀請台灣中油及台灣電力公司代表出席說明能源轉型因應對策,並邀請元智大學校長吳志揚等20位來自產官學研各領域專家學者,針對能源轉型之政策面、經濟效益,以及環境保育等三大面向進行探討,欲藉此喚起社會共識,鞏固我國能源安全、建構永續發展經濟環境。
參與的專家學者,包括了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宋克義、台灣經濟研究院副所長陳詩豪、台灣綜合研究院總督導林茂文、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人謙、中華民國工商建設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吳嘉璘、台旭環境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誠榮等各領域專家。
與會代表在座談會暢談永續環境議題。毛洪霖/攝影。
主辦單位商研院表示,自從日本福島核災事故之後,我國積極檢討能源政策,在去核、減碳排放及解決國內日趨嚴重之空汙問題訴求下,訂定2025年實現非核家園目標,屆時國內發電能源配比將有大幅度調整;其中天然氣發電將自2017年38.6%上升至50%,而燃煤與再生能源發電將分占30%與20%,如何提早做好能源佈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在會中,台灣中油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廖惠貞指出,目前台灣中油既有的中南部兩座接收站,設備利用率皆已滿載,往北管輸能力已飽和,如欲達成未來能源配比規劃,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絕對有其重要性與急迫性,不僅為國內能源穩定供應關鍵,對台灣未來能源配比更有重大影響。根據台灣中油的規劃與可行性評估,第三接收站擬設址於桃園觀塘工業區(港),將來可就近供氣予台電大潭電廠,並分攤中南部兩座接收站供氣的壓力。
台電副總經理陳慰慈則表示,未來新增電源將以燃氣為主,依據經濟部推算,我國天然氣需求量至2025年時將提升至2,354萬噸,而天然氣接收站可卸收量亦提升至2,620萬噸;其中,第三接收站卸收量約300萬噸,若無法如期興建,則我國可卸量將降至2,320萬噸,不僅衝擊北部供電力供應穩定,2022年及2025年備用容量率將低於法定目標值15%,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50%的目標亦有困難。
能源轉型的真正目標為永續發展,各國政府均著手推動再生能源使用率,並由天然氣擔負能源轉型中的關鍵橋接角色。對此,與會專家學者普遍共識指出,台灣推動能源轉型方向相當正確,為因應未來經濟成長所需,各界相當關注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其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設址於桃園觀塘有利於北部供氣穩定;若無法如期建成,整體供氣系統風險將急遽攀升,衝擊民生及工業用戶需求。
針對近期第三接收站環評卡關一事,台灣中油也於座談會上澄清,指出選址桃園觀塘港乃經過詳細的綜合評估,其他包括台中港及台北港等兩個方案均無法符合大潭電廠用氣時程需求。為降低外界對於開發案可能破壞大潭藻礁的疑慮,台灣中油則表示,為降低開發案對藻礁生態之影響,將採取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開發規模自原先232公頃大幅縮減至23公頃,減少工業區開發面積,並保留自然海岸,同時承諾編列5年1億元預算,專款專用於友善環境之相關措施,以符合環境永續的核心理念。
與會專家學者肯定台灣中油所做的努力,並指出第三接收站開發與生態保育是調和關係而非衝突關係,也希望台灣中油未來的觀塘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納入多元化聲音,在鞏固台灣能源安全前提下,共同確保開發區及鄰近生態環境之維持與保育。